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

債券不安全、大宗商品恐買貴!專家教你聰明投資勝通膨

 

債券不安全、大宗商品恐買貴!專家教你聰明投資勝通膨

通膨將侵蝕你我手中現金,該如何用投資抗通膨?小資族、中高資產族,以及退休族,投資策略又有何不同?

商周採訪多家銀行、券商等財富管理主管、財經學者、理財專家,歸納出九大抗通膨資產配置教戰守則,提供讀者參考。

資產選擇》
Q:通膨通常伴隨經濟成長,應優先關注哪些企業股票?

「(通膨)初期來說,其實企業獲利是會增加的。」群益期貨副總經理楊燿宇解釋,通膨發生時,通常意味著景氣好轉,企業也會受惠,「你從股票獲利的速度,絕對贏過利率的上漲。」

因此,他認為此時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上,可提高股票比率。

優先關注哪些產業?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建議,首先,短期可注意受惠歐美疫情解封行情的消費型類股,例如餐飲業;以及能源、工業、金融等價值型類股。

他解釋,歐美經濟正明顯好轉,可望帶動消費動能等經濟需求,在歐美下半年正式解封前,還有機會賺到一波解封利多。

其次,則是逢低布局科技股。林啟超說,長期來看,科技股成長動能仍有望延續,但經過去年的強勁漲幅,多數科技股價格都處於估值偏高的水位。因此若下半年市場出現修正,如因聯準會釋出縮減購債等緊縮政策訊號所引發的股市震盪期,就是投資人可出手布局科技股的好時機。

最後,是跟著趨勢布局。富蘭克林投顧副總經理羅尤美建議,可關注基礎建設利多、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,較不易受到短線多空消息影響的長線題材。

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張明輝,近日在「商周百大顧問團不斷電直播」中也點出,像是已著手布局減碳、綠能的鋼鐵、水泥廠,長期會建立起產能與成本優勢,提升未來的獲利,這便是尋找氣候變遷相關標的範例。

Q:台灣人口負成長,還能投資房地產抗通膨嗎?

「抗通膨最有用的,就是房地產跟股票。」張明輝說。

他從需求面、成本面來分析,認為台灣人普遍愛買房,且鋼筋等原物料價格攀升,加上台灣房屋持有稅相對全球偏低,均導致台灣房價長期抗跌。

不過,他也點出,考慮到台灣人口減少的隱憂,他建議投資人,在挑選標的時,可瞄準蛋黃區,或是落在捷運、高鐵等重大公共建設周圍等相對保值的標的物。

Q:通膨時期,債券還是最安全的投資嗎?

「多數類型的債券,正面臨兩大風險。」渣打銀行財富管理投資策略部主管劉家豪直言,買債最安全的投資刻板印象,在通膨時代,恐怕不再適用。

他進一步解釋,隨著經濟逐漸復甦,意味著全球央行對資金態度將趨緊縮,甚至祭出升息手段,也意味著利率未來只會升不會降。

債券商品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關係,先前降息撒錢時期,買債可以賺價差;但如今相反,投資人此時布局債券,隨著升息步調接近,未來將賠上價差,且若殖利率的上升幅度趕不上通膨攀升速度,等於利差、價差兩頭空。

劉家豪補充,受惠於景氣復甦,企業發債違約風險也相對降低。因此建議投資人若要布局債券部位,建議選擇殖利率更高的高收益債,此類標的與企業表現高度連動。

曾在華爾街擔任財務規畫師的闕又上提醒,投資人除了把債券資產轉移到股票外,同時也可考慮購入美國抗通膨債券,此標的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直接連動,若通膨升高,報酬率也會隨之上升,是抗通膨可採用的投資工具之一。

Q:石油、黃金、銅等大宗商品今年漲很多,還能加碼?

「大宗商品這塊(市場),投機性正在升溫。」林啟超指出,雖然通膨有利於大宗商品的表現,但,多數大宗商品在過去一年都已出現不小的漲幅,已非相對便宜的資產。

以木材為例,這項今年漲幅一度翻倍的標的,卻在近一個月內跌逾三○%,波動度大的特性,是在投資前必須納入考慮的潛在風險之一。

過去被大眾與抗通膨幾乎畫上等號的黃金,此時是否適合布局?「這時候去買,不一定能抗通膨,虧更多都有可能。」資產部位逾千萬元、在臉書紛絲團有上萬人追蹤的理財部落客張遠也指出,目前黃金與多數原物料都有價格偏高的現象,此時投入,須格外小心「買貴」的風險。單就黃金而言,他認為,此類不孳息的商品,長期報酬都偏低,只有在通膨更為嚴重的時期,才會有獲利可能。

綜合考量波動性與價格偏高,張遠建議,此時配置大宗商品,占總資產比率不宜超過一○%,以免影響投資績效。

Q:接下來該注意哪些會影響資本市場的指標?

首先,還是必須關注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。

做為市場基準關鍵利率之一,劉家豪以科技股為例,這族群類股目前多數估值偏高,遇到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,股價通常會迎來修正回跌,可以做為判斷科技股走勢的指標。

再來,就是實體市場的經濟數字。歐美將成為全球最快大規模解封的市場,市場期待能布局餐飲、娛樂等板塊的復甦商機。

「你都敢去餐廳吃飯,一定是(疫情)憂慮變低。」林啟超指出,不管營業範圍遍布歐美的線上訂餐平台OpenTable所提供的訂餐數據、歐美地區旅遊安檢量,以及蘋果與Google定時發布的移動數據報告,皆是相對政府經濟統計更為即時、先行的參考依據,若這些數字都逐漸恢復疫情前水準,便可證明歐美市場的消費力道回溫。

策略選擇》
Q:口袋較淺的小資族、新鮮人,怎樣投資最聰明?

對於收入相對有限的小資族來說,想要累積資產,更不能依賴死薪水,如何在有限資源下,追求投資的潛在最大報酬率,擊敗通膨,就是這族群的關鍵課題。

凱基證券財富管理規畫部業務副總經理王思微建議,在景氣復甦的循環下,小資族可透過定期定額方式,買入台股或是股票型基金,來累積出自己的第一桶金。

儘管手上現金難以布局動輒數百萬元的房地產標的,但,闕又上指出,投資人仍可選擇藉由漲幅與房地產市場行情連動、價格也相對親民的不動產投資信託(REITs)商品布局,參與該市場。

Q:口袋較深的中高階資產族,該如何乘勢讓財富擴增?

楊燿宇建議,該族群資產比小資族更具規模,更適合做多元布局。

除了在股票市場選擇績優標的多方布局,以及投資前述高收益債相關、房地產商品外,部分現金也可考慮布局原物料貨幣,例如澳幣、紐西蘭幣,都是代表標的。

他分析,通膨升溫時,原物料貨幣通常都會是外匯市場中,表現相對突出的標的,是資產規模較大的投資人可適度布局的選擇。

小資族資產規模小,要追求明顯漲幅擊敗通膨,股票為優先,但是,要做多元配置時,匯市也適合資產部位較大者去部分配置。 

屬於實體資產的房地產,是資產配置中具抗通膨特性的選項之一,其中,選蛋黃區及鄰近重大公共建設的標的投資,更具保值性

屬於實體資產的房地產,是資產配置中具抗通膨特性的選項之一,其中,選蛋黃區及鄰近重大公共建設的標的投資,更具保值性。(攝影者:郭涵羚)|放大原圖


Q:退休族只能買債嗎?有沒有兼顧風險與收益的方法?

退休族的投資準則是,保護本金、穩定收益,並維持購買力。「退休族群需要穩定的現金流以及保本性強的商品,」王思微分析,為因應通膨,退休族可選擇結合股債的平衡型基金做為核心投資配置,再搭配抗通膨債券,在提高收益的同時,避免本金過度波動或被通膨侵蝕。

此外楊燿宇也補充,高股息的指數股票型基金(ETF),也是退休族在可抗通膨同時,確保現金流的合適標的之一。

Q:若擔心失業,投資與現金的比率該如何分配?

第二波疫情席捲台灣,許多店家、民眾收入頓時受到停業與失業衝擊,須有適當的現金配置,才能面對疫情風險,兼顧投資績效。

「我過去一個月花費,是平常兩倍。」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點出,疫情衝擊下,許多人收入減少,但遠距上班上學,加上部分三餐會以外送做為替代,比起平常用餐,多付了運費,整體開銷逆勢成長,此時,是否具備緊急預備金規畫,對財務安全至關重要。

她舉例,身邊有朋友擔任小老闆,過去雖然月入十萬元,但遇到疫情收入大減,但房東不肯降低店面租金,同時要支出員工薪水與租金,讓過去沒有存預備金習慣的他,財務壓力瞬間爆表。

「你平常薪水越高,你緊急預備金可能要更多!」她指出,過去大家認定至少要備妥半年生活所需的現金部位,但,對於部分中高階主管來說,若因疫情失業,重返職場可能要花一年以上,此類人的安全現金水位應拉到更高。

疫情衝擊加上通膨隱憂,不只是一般民眾,甚至包含中高階主管以及大老闆,此時除了思考投資布局,更是重新盤點財務規畫的時機。

本文完

通膨恐燒3年 「現金為亡」是上策

 

通膨恐燒3年 「現金為亡」是上策

「通貨膨脹在最近幾個月顯著上升。」聯準會主席鮑爾今年6月如是說。官方說法正反映了通膨升溫的訊號

「通貨膨脹在最近幾個月顯著上升。」聯準會主席鮑爾今年6月如是說。官方說法正反映了通膨升溫的訊號。(來源.法新社) 

「什麼都在漲,連墨西哥捲餅都在漲價。」今年六月十日《紐約時報》如此驚呼,「通貨膨脹大漲正倒數計時中。(Counting Down to a Big Inflation Number.)」

在五月,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漲幅創十三年來新高、歐洲物價創近兩年半新高、中國生產者價格(PPI)創近十三年來最大漲幅、台灣消費者物價漲幅創八年來最高。

一杯咖啡揭通膨危機正擴大
內需原料漲、外銷包材漲⋯⋯

通膨,將取代疫情,成為今年企業經營、個人財富的最大變數。

美銀美林五月全球基金經理意見調查顯示,市場前三大風險依次為通膨、央行緊縮、資產泡沫,疫情則跌落第四位。今年三月以前的調查,疫情一直是排名頭號風險。

並且,就在這幾週,市場從原先估計短期通膨、長期通膨各一半機率,迅速往長期通膨傾斜。

事實上,第一線的企業主,已面臨通膨威脅。

「咖啡豆不斷一直漲,加上疫情,(咖啡店 )根本沒獲利啊!」全台最大現烘咖啡連鎖店Cama創辦人何炳霖說,不到半年,咖啡豆價格上漲約三成,其他包括紙杯、紙箱等,統統漲價,經營「苦不堪言」。

他形容,通膨加上疫情,是「內外夾攻」,消費急凍,成本卻墊高。「大家都在硬撐,寄望未來會不會好一點,否則再拖下去也不行,要停損了,」他坦言,Cama尚有規模,勉強撐得住,其他小型咖啡店、內用的餐廳等,更是慘兮兮,「原物料提升,對老闆們是很大的壓力。」

這會是短期現象嗎?何炳霖搖頭說:「不是。」第一,咖啡豆產量不多,但需求卻往上提升;第二,航班難求,運價跟著暴漲;第三,疫情後工作分流,連咖啡農採收的人力成本都增加。

他已動念調漲咖啡的價格,否則日子越來越難過。「只是看誰先漲而已,擔心競品沒漲,我漲第一個,會不會(消費者)跑到競品那邊去?這是目前在思考的問題,」他無奈的說。

內需產業受進口原物料漲價衝擊,外銷產業也不好過。產品外銷四十多國,亞洲最大真空成型食品容器廠金元福的執行長陳郁卉說,從二○一八年至今,紙箱已經漲了五成到一倍,「紙箱占我們成本,從原本的二%多,現在到四%,跟電費的成本差不多。」

為因應包材價格上漲,她採取的方法是,把原本分散多家的包材訂單,集中起來給少數幾家,以規模換取價格談判空間,「以量制價,下遠單」,並減少不必要的包裝。這麼一來,原本單量較小的包材廠,勢必會掉單。

當所有的企業,都因應物價,著手調整材料、供應商、價格,所產生的漣漪效應,比原本想像更大。

追究這波通膨升溫的源頭,首先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。投資銀行高盛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(S&P GSCI),二○二一年以來上漲近三○%,是同期間美股標普五百指數漲幅的兩倍。

最根本的原因,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國央行資金大放水,至今沒有明顯緊縮跡象。印鈔推升通膨,從南美的阿根廷到西亞的土耳其,物價都繳出兩位數漲幅。「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方程式:錢太多+商品太少=價格上漲。」美國之音評論。

通膨是短期還是長期?
政府撒幣救市,風險恐高於預期

對於物價上漲是短期或長期,專家意見並不一致。

主張通膨只是短期現象的看法認為,美國近期物價上漲主要項目,大多和疫後經濟重啟相關,包括出租汽車、旅館、外出用餐、機票、汽車保險和二手車價等。隨著時間拉長,供給將逐漸追上需求,漲價將逐漸消退。

經濟重啟帶動二手車大漲,成為美國5月通膨上升的主因之一,但部分專家認為此現象第3季就會趨緩

經濟重啟帶動二手車大漲,成為美國5月通膨上升的主因之一,但部分專家認為此現象第3季就會趨緩。(來源:達志影像)|放大原圖

另一個看短的理由是,就業市場仍未復甦。國際勞工組織(ILO)預測,今年因為疫情造成的全球就業缺口,明年底前仍難以彌合,縱使經濟反彈,全球仍比疫情前少掉二千三百萬個工作崗位。當全球許多工作機會流失,人力供大於求,不太可能出現工資拉升物價的情況。

但,主張通膨將長期化者,也提出有力證據。

美國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今年五月調查顯示,美國消費者對明年通膨預期平均值達四%,不僅是連續七個月上升,也創該調查八年以來新高。調查還顯示,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各種商品的通膨都會加速上揚。

同時,聯準會部分成員態度也在轉變。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今年三月,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十八位成員中,只有五人認為通膨風險上升。但到六月,這一數字增至十三人。「大多數聯準會官員現在認為,通膨更有可能高於而非低於預期。」《華爾街日報》如是說。

德意志銀行今年六月的報告稱,美國政府大撒援助與財政支出,「使全球經濟坐在通膨的定時炸彈上⋯⋯,但我們擔心,(央行)行動緩慢,無法有效抑制不斷上升的通膨壓力。」

五大因素導致通膨長期化
中國變助漲者,鹽田港癱瘓加劇危機

除了政府撒錢,《華爾街日報》列出將導致「通膨長期化」的五大結構性因素,「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金融變局的轉捩點上。政治、經濟、國際關係、人口結構和勞動力狀況都在轉向支持通膨。」這五大因素為:

一、央行轉性:過去各國央行都以穩定通膨為主要目標。但聯準會訂出「平均通膨二%」,這頗有解釋空間,因為過去十年通膨率皆低於二%,代表聯準會將會放任未來某些年份通膨高於二%。同時包括聯準會在內的各國央行,更強調「充分就業」(編按:指想工作者都能找到工作),意味著利率易降難升。

二、財政失衡:美國自尼克森總統以後,原本主張小政府的共和黨,也不再鼓吹預算平衡。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撒近四兆美元蓋基建,共和黨鮮見反對之聲,這意味著財政赤字將變本加厲,通膨將成頑固性存在。

「我們相信,通膨上升的主要動力來自政策環境的變化,」《金融時報》認為,目前包括美國等國家債台高築,「決策者更傾向於提高通膨,以降低債務負擔。」例如今天借一百元,十年後還這一百元,因為通貨膨脹,這一百元價值早已縮水成八十元,借一百、還八十,政府賺到。這也是為什麼,只要不演變為惡性通膨、危及社會與政權穩定,政府比人民更不怕通膨、甚至歡迎通膨的原因。

三、全球化倒退:國際信評機構穆迪(Moody's)發表報告指出,二○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,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二○%關稅,美國進口商因此負擔了加稅所產生逾九成額外開支。穆迪認為若繼續保留關稅,成本轉移到美國零售商的壓力將可能上升,並再延伸至消費者身上。

拜登上任後,仍未取消對中國進口品關稅;同時他又力主「買美國貨」,貿易壁壘難消,物價也易升難跌。

四、人口老化:做為全球製造業火車頭的中國,人口數量已達最高峰,而美國過去十年的人口成長率,為一九三○年代以來最低。長期而言,工資有上升壓力,物價也因此被推高。

五、工會與ESG:拜登與歐洲各國領袖重視勞權,工會鼓吹調高工資的聲浪將越高。而越來越多企業奉行重視永續經營的概念,採用更高環保、道德標準,例如近來不少企業追求的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等。這意味著企業生產的商品服務要承擔更高成本,「羊毛出在羊身上」,消費者恐怕也要因此埋單。

這些結構性因素裡,最值得注意者,就是中國。金融海嘯後,各國大印鈔,通膨卻似有若無,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扮演「世界工廠」,對全球輸出廉價商品。世界五百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,有二百二十多種中國產量占據全球第一。

「中國通膨壓力加大,市場擔憂政策將緊縮。」《華爾街日報》如是說。「世界工廠」無法再扮演煞車,反助漲通膨

「中國通膨壓力加大,市場擔憂政策將緊縮。」《華爾街日報》如是說。「世界工廠」無法再扮演煞車,反助漲通膨。(來源:達志影像)|放大原圖

正如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,今年六月在陸家嘴論壇表示,若說已開發國家大印鈔,是全球通膨的動力來源,「 那麼中國數億勞動者生產的商品,就是穩定全球通膨的千鈞錨。」

但近來中國抑制通膨的力道卻在減弱。《紐約時報》指出,今年春天,中國製造商已四次提高餐巾紙和衛生紙等的批發價格,「中國有明確的理由擔心通膨,」當這些輸出低價品的廠商也撐不住開始漲價時,「中國較高的價格可能會因此蔓延到國外。」

同時,中國的供應瓶頸也助漲價格,航運就是一例。例如近來廣東省爆發疫情,深圳鹽田港亦受波及,嚴格檢疫防控,碼頭運作大受影響,貨櫃船延班,為運費帶來上漲壓力。

渣打銀行經濟學家李煒說,隨著人們接種COVID-19疫苗,全球需求上升,供應鏈的恢復卻變慢,這將促使中國生產商將升高的成本轉嫁給客戶。

過去各國央行大放水,宛如駕駛猛踩油門,但還有中國這個「世界工廠」扮演煞車。如今央行油門照踩,扮演煞車的世界工廠中國卻已力道減弱,未來通膨的壓力恐怕有增無減。

購買力下降致貧富差距更大
別傻持現金,避險選大宗物資、股市

若通膨持續下去,人們該如何自救?首先要認清,「貨幣購買力縮水」將是大勢所趨。

在美國通膨飆升之際,美元購買力正以近四十年最快速度下跌。

根據財經研究機構狼街(Wolf Street)創辦人里希特(Wolf Richter)分析,美元購買力過去三個月大幅縮水二・四%,創下一九八二年來最大跌幅,「目前(美元)購買力的下降是永久性的,而未來購買力的暴跌也是永久性的。」

美元是貨幣之首,當它的購買力不斷縮水,其他以美元為錨的貨幣也很難置身事外。這種貨幣購買力縮水長期化的直接影響,就是貧富差距擴大。

例如在台灣,假設有甲、乙兩人,五年前都有一千萬元現金,甲當時買進追蹤台灣市值前五十大公司的0050ETF,乙還是持有這一千萬元現金,如今,甲的資產價值是乙的兩倍以上! 

對高收入者來說,他們除了食衣住行外,能輕易的將資產轉變為非現金形式;但低收入者的最大資產比例,往往是應付日常生活的現金。隨著時間經過,前者增值、後者貶值,「富者越富,貧者越貧」的現象,隨著通膨上升會更明顯。

該如何避難?《華爾街日報》研究指出,在通膨率高於五%的高通膨時代,各類資產繳出不同報酬率,其中黃金、大宗商品是保值的工具。

不過黃金有兩個問題,一是正常時期的報酬率遠不如股票,二是不提供利息。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認為,比特幣等數位貨幣,可能會部分取代黃金的地位。

至於大宗商品,在通膨升溫時期,金屬、穀物等往往漲幅明顯,這是因為這些商品供應相對缺乏彈性——短時間內產量很難大幅擴充。今年以來全球石油到礦業公司,股價表現都超越大盤。不過大宗商品的問題是,一般人沒有倉庫,只能通過買賣期貨合約;且反映通膨預期,年初至今漲幅已大,須留意追高風險。

至於股市。雖然像美股大盤在高通膨時期表現不佳,但在通膨率不到五%時的溫和通膨時期,卻能繳出兩位數報酬率。這代表當市場擔憂高通膨降臨時,股市下跌,或許就是投資人的買點;待情勢回穩,股市回升就可收成。

至於債券。《華爾街日報》認為,依靠未來提供固定報酬的資產,將受通膨打擊,債券將首當其衝。因通膨預期,三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目前升至二%出頭,但三年來價格已跌卻逾二○%,印證「通膨對欠債人有利,對債主不利」。

在這些選擇裡,可以歸納出三點規律。一是「現金為亡」是不可免的趨勢。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長時間以來都在貶值,近年來央行大印鈔更加速這個趨勢。若個人資產裡有越多現金,且長期不動,在通膨降臨時越易縮水。

二是「用美元定價者漲,和美元掛鉤者跌」——前者如黃金 、比特幣、原物料;後者如美元、日圓。這不僅有投資的意義,也是企業估算成本時須考量的因素。

三是若要做貨幣投資,應避開那些政府放水貨幣。例如近來美元、日圓持續走貶,日圓兌新台幣甚至創五年新低,人民幣、新台幣卻升勢凌厲。關鍵差異是前者在印鈔,後者維持穩定。

有人趁著通膨致富,有人因通膨而變窮。企業亦然,尤其對利率極為敏感的金融大咖們,更是大手筆迎接通膨新戰局。

迎戰更高的利率、通膨
摩根大通備糧,瞄準新的投資機會

華爾街投行摩根大通的執行長戴蒙(Jamie Dimon)近期表示:「我認為通膨很有可能不是暫時性的。」他稱摩根大通資產負債表上,有五千億美元現金,但這不是囤現金來貶值,而是為了隨時進場攫取更佳機會,「我確實預期會看到更高利率和更高通膨⋯⋯,我們為此做好了準備,我們準備花在更高利率下的投資機會。」

因為,通膨降臨時,利率將隨之高升,投資邏輯與低利率時代,完全不同,如今在上漲的資產,在高利率時代或許將轉跌;而如今下跌的資產,在未來利率高升時卻可能翻身。

戴蒙此時儲備彈藥,正是為了因應市場變天所需。「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,」通膨帷幕升起,企業與個人,都將迎來近年財富最重要的變數,唯有檢視自身籌碼,預做因應,才能在通膨新變局中壯大,而非滅頂。

本文完

test 1

 




在錄影之前,聯準會才剛開完 6 月的會議
暗示降息的鴿派言論大發

帶動 S&P500 再創新高
所以這個章節我們要來好好的聊一聊

掌管全球流動性
世界最有力的央行
聯準會

首先,聯準會是誰
聯準會有哪一些重點會需要關注
聯準會歷史上的四大時期